才子之乡
皇宫,文华殿!</p>
朱雄英端坐在主位之上,内阁大学士董伦和杨士奇将此次南榜录取的进士以及试卷恭恭敬敬放在御案之上。</p>
董伦拱手道:“此次南榜殿试共录取进士五十四名,名单和试卷请陛下过目!”</p>
朱雄英微微颔首,顺手拿起进士名录翻开,董伦,杨士奇一干内阁大臣心中也越发紧张起来。</p>
自南北榜案后,科举大试在朝中就成了让人不敢提及的话题,从而更不敢参与其中。</p>
而朱雄英也深知此次科举是缓和南北关系的一次机会,特意选了德高望重的贝州先生董伦担任主考官以及阅卷官。</p>
当然,最主要的原因,董伦是北方人!</p>
既然已经实行南北分考,也就不会在发生南北榜那样的事情。</p>
可南北榜的影响至今都没有彻底消除,也让董伦等人心里打鼓,唯恐做错了什么事情。</p>
永兴五年南榜殿试,一甲优劣而定,请陛下明查!”</p>
朱雄英听后,缓缓放下手中的名册,再看董伦,恍惚之间,仿佛看到了当年的刘三吾。</p>
其实,直到今日,朱雄英都没有怪过刘三吾,相反,心中还有许多的同情和不忍,其中夹杂着一丝愧疚。</p>
刚才那番话,他也听刘三吾说过!</p>
“陛下!”</p>
杨士奇也站了出来,拱手道:“江西之地自杨公始,就有文章节义之邦的美誉,宋时,大兴理学之念,历经发展,如今早已是书院林立,遍布朗朗书声,文风极为强盛!”</p>
在定进士名次之时,杨士奇就已经发现了这个问题,并提醒了董伦。</p>
董伦虽然明白这其中的利害关系,但又不想蒙骗皇帝,思来想去,还是按照文章优劣排了一遍,但最终还需要皇帝亲自来定。</p>
朱雄英盯着杨士奇问道:“如果朕没记错,你也是吉安府人吧……对了,还有咱们大明的的书呆子。</p>
不止吉安府,纵观整个明朝,每一场科举考试,几乎都会被江西学子霸榜。</p>
“别把朕想的心胸狭隘!”</p>
朱雄英缓缓站了起来,说道:“既然吉安府的学子有这样的实力,那该给就给,别的学子也挑不出什么理!”</p>
“状元,榜眼,探花,全部出自一个地方,也算是佳话了,想来今年的秋收,吉安府也是一场大丰收啊!”</p>
“好事,好事!”</p>
皇帝的话,也让董伦,杨士奇等人心中松了口气,拱手齐声道:“陛下圣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