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3章:太子仁德孝顺,肯定不会跟陛下那样(1 / 2)

:太子仁德孝顺,肯定不会跟陛下那样

人若过千,浩浩荡荡势如潮涌。</p>

人若过万,铺天盖地威若雷霆。</p>

五千重骑兵在唐朝是什么概念。</p>

李世民的三千五百玄甲军,就全是身披明光铠的重骑兵。</p>

当年,王世充被李世民围困在洛阳后,窦建德率军前来救援。</p>

李世民率领三千五百玄甲军奔赴虎牢关,阻挡窦建德前行。</p>

以少胜多,大败窦建德的十万大军。</p>

杀了三千多人,俘虏了五万人,活捉窦建德。</p>

这就是重骑兵在战场上的强大战力。</p>

骑兵是冷兵器时代的战争之王,而重骑兵,则是王者中的王者。</p>

五千套明光铠,这就是一笔绝大的支出了。</p>

李世民很注重明光铠的打造,可以说从大唐立国开始,明光铠的打造就没有听过。</p>

但打造一套明光铠,耗时太长,数个工匠一年都不见得能够打造出来两套。</p>

哪怕是到了贞观十七年的现在,整个大唐所拥有的明光铠数量,恐怕都不足两万套。</p>

李世民的宫廷禁卫军有数千套,还有些是军中高级将领穿。</p>

给太子安排五千套明光铠,几乎是把所有的库存全都掏空了。</p>

当然,这对太子的安危,也有很大的保障。</p>

五千重骑,如果是放在平原上,那就是所向无敌的军队。</p>

面对哪怕数万士兵,也能轻松凿传,来去自如,野战无敌。</p>

东征高丽主要是攻城战,骑兵发挥的作用不大,然而有这五千重骑,不管高丽的战争局势如何,太子这边都不会受到伤害。</p>

退一万步说,就算是战败了,面对五千重骑压阵,高丽连城都不敢出。</p>

这也是东征高丽的麻烦之处。</p>

因为大唐军队之所以所向无敌,骑兵占据了很大的主导地位。</p>

一些西域的小国,不说重骑,往往只需要几千轻骑,就能轻易的将之灭国。</p>

但高丽地形险恶,平原不多,难以发挥出骑兵的优势。</p>

只能按照传统的攻城方式去作战。</p>

攻城,步兵才是主流。</p>

这也是为什么高丽几度被攻,都坚守下来的关键所在。</p>

长安城外,校场。</p>

五千骑兵真的是一眼都望不到头,浩浩荡荡连成一片。</p>

要知道在后世高中,一所学校的学生,也就三四千人。</p>

每次做操的时候,都是满满当当一大片。</p>

可想而知,五千骑兵聚在一起,有多么夸张了。</p>

为了更好的管理这五千骑兵。</p>

李承乾把五千骑分成五个千人骑。</p>

五个千人骑下,又分为五十个百人骑。</p>

百人骑分两队,每队设队正,掌五十骑。</p>

大队下又分五个小队,小队掌十骑。</p>

六月天气炎热,操练需避开一天中最热的时段。</p>

故而骑兵的训练,早上在卯时进行,也就是五点到七点。</p>

这个时间段,骑兵们经过一晚上的休息,体力精神充沛,进行全甲操练。</p>

第二次训练则在申时,此时气温开始下降。</p>

这个时候的操练便不会穿甲,主要进行战术演练以及武器方面的训练。</p>

除了午休外。</p>

上午和下午,另有一个时辰,是对整个骑兵队伍的文化培训。</p>

李承乾拓印了不少简体字的千字文。</p>

结业的学子充当老师,教导府兵学习。</p>

上午识字,下午则是沙盘兵棋推演。</p>

距离出发已经不足一月,然临阵磨枪,不快也光,还是能有些效果的。</p>

况且在前往营州路程上这一个多月的时间里,除开白日行军外,晚上士兵们还要进行学习。</p>

比如背诵千字文,听一些由学子们主导的思想教育课。</p>

日落时分,微风轻拂,旌旗在风中猎猎作响,将士挥汗如雨的操练。</p>

李承乾与长子李象站在营帐之外,远处的山峦在云雾的笼罩下若隐若现。</p>

李承乾看着自己的长子李象,眼神中带着复杂的情绪,开口问道:“象儿,你不会怪为父,让你弃笔从戎吧。”</p>

李象微微垂首,脸上露出一丝犹豫,他的目光在脚下的土地上停留了片刻,才缓缓抬起头来。</p>

此时李象身着戎装,虽还带着少年的稚嫩,但也多了几分英气。</p>

看向父亲轻声说道:“父亲自然是为了孩儿好。”</p>

其实李象心里,最开始也是有些怨言的。</p>

毕竟他是大唐皇长孙,按照正常的进度来说,应该是在东宫里,接受老师们的教导跟学习,以功课为主。</p>

可父亲的安排,强行打断了这一切。</p>

先是让他跟随东宫卫士们进行日常操练,那时的他,每天在烈日下挥汗如雨,心中满是不解和委屈。</p>

然后又把他安排到讲武堂,跟随学子们一起学习军事。</p>

讲武堂里,气氛严肃,各种战术讲解和演练让他应接不暇。</p>

现在还把他带来军队里来,东征高丽也带上。</p>

这一路上,他看到了士兵们的疲惫和坚韧,也感受到了战争的紧张气氛。</p>

李承乾望着远方,缓缓说道:“我大唐以武立国,你也是看过诸多史书,应该要明白,一个真正的皇帝,向来是要懂得军事的,包括执掌兵权。”</p>

李承乾语气坚定,仿佛在回忆着大唐的辉煌历史。</p>

“也许你觉得,大唐如今已经四海承平,应重民生,而非是穷兵黩武。”</p>

李承乾微微转头,看着李象:“然而你要知道,所有的和平,都是建立在强大的军队上,没有边关将士镇守边疆,保家卫国,又哪里能有真正的和平。”</p>

李象皱着眉头,似在思考父亲的话。</p>

眼神中透露出一丝迷茫,毕竟他才十二三岁的年纪,这些问题对他而言,还太过深沉了。</p>

李承乾继续道:“皇帝的权力,来源于哪里?是民心所向,是上天所赐,还是百官臣服?为父要告诉你的是,都不是。”</p>

他的声音在风中显得格外清晰。</p>

“百姓是大唐的基石,但却无法干预到皇帝的决定。文官代天牧民,他们的权力来源于皇帝,但又与皇权相争夺。只有军队,才是皇帝真正掌控权力的根本。只有掌控兵权,皇帝才是真正的皇帝,而非只是个傀儡。”</p>

李承乾的眼神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p>

枪杆子里面出政权,这是永恒不变的真理。</p>

李象有些似懂非懂,他迟疑地回道:“孩儿明白了。”</p>

李承乾摇摇头,轻叹一声:“你不明白,等你经历过东征高丽之后,才会明白。”</p>

李象点点头:“是,父亲。”</p>

此刻,李象有些期待着这场东征了。</p>

李承乾拍了拍李象的肩膀。</p>

几个月的操练,原本有些瘦弱的李象,也变得强壮不少。</p>

李承乾心里很清楚,当东征归来,就是他跟二凤撕破脸的时候。</p>

当太子的权力,超越皇帝的权力后,就会不可避免的发生争夺。</p>

这不是李承乾想如何就能如何的,皇权的争夺,是注定要发生的事情,不是说退缩,或者避开,就能有用的。</p>

皇权具有唯一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