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章 工匠论事 七(2 / 2)

十月的晨光洒进工坊,照亮了工匠们忙碌的身影。墙上的天幕屏幕闪动着最新的新闻,一如既往地吸引着大家的目光。

今天的播报内容尤为热闹,每条消息似乎都能点燃工匠们的创作灵感。

“清国今年茶叶大丰收,但居然让茶农保留一部分自用,”木匠小张首先开口,“这倒是新鲜事儿,按说那些大户人家不会轻易松口的。”

裁缝阿梁笑了笑:“或许清国人明白,这样做能安抚茶农,让他们干得更有劲儿。”

“西班牙闹得更厉害,”铁匠老陈看着屏幕说,“他们不仅打压比利时在托斯卡纳的势力,还断了和英国的盟约。听起来像是撕破脸了。”

“还有朝鲜的事,”画师小李接过话头,“光州那边的家具匠居然陷入饥饿,这么高档的工艺人都穷成这样,实在让人唏嘘。”

“或许咱们可以用这个题材,提醒人们关注那些被忽视的工匠,”

虾球师傅插话,“至于其他事,比如梅里纳拒绝军事顾问团,摩德纳镇压自由者,印度土邦阅兵式炫耀无上光荣,都是各国各自的热闹。

咱们得挑最有趣的动手。”

“有形大手在朝鲜又加了教育和行政支出,”阿梁感慨道,“但也没改善家具匠的日子,矛盾得紧。

倒是英国,在暹罗和奥兰治搞得挺好,把人家评价都拉到友好档了。”

“听着听着,怎么感觉工匠日子最苦,”小张叹气,“咱们自己不也得靠这些东西谋生?”

虾球师傅摸了摸胡子,语气中透出一丝坚定:“正因为这样,咱们的活儿得有点意义。动手吧,抓紧时间做出些有价值的东西。”

经过几天的忙碌,一批与时事相关的工艺品完成了。

小张设计了一套茶叶盒,每个盒子都刻有茶农采茶的场景,并附上几行手写的清国谚语,象征劳动与自留的美德。

阿梁制作了一款高档围巾,上面绣着光州家具匠的图案,配以“为匠者”的字样,意在提醒人们关注手工艺人的处境。

小李则完成了一幅漫画,讽刺西班牙和英国的决裂。

画中,两个穿着贵族服饰的西班牙人与英国人正在用刀叉“分割”一盘欧洲地图,但刀叉一碰,盘子竟然碎裂,两人互相指责的场景引来同伴们的笑声。

还有几件作品分别以印度阅兵式的庄严、自由作家被限制的无奈为主题,展示了不同国家的复杂现状。

工坊摊位再次出现在热闹的市场上。茶叶盒吸引了不少顾客的目光。

一位来自东方的商人仔细端详后说道:“这茶叶盒的雕刻很细腻,清国谚语也写得很到位。我买几套,带回去一定能受欢迎。”

“这些茶叶盒的意义是什么?”一位学者模样的人问。

小张微笑着答道:“这是劳动者的象征,也是自留与分享的智慧。茶叶是珍贵的,但茶农的生活同样值得珍视。”

围巾的摊位前,一位穿着朴素的老工匠轻轻抚摸着布料,上面的光州家具匠图案让他动容:“这是对我们工匠的尊重啊。

虽然我买不起,但我真希望更多人能明白,匠人的手艺值钱,更值得被尊重。”

另一位贵妇人却不以为然:“这么沉重的题材,不适合围巾这种日常用品。人们买它,不就是为了搭配衣服吗?”

漫画作品的摊位前,争论声更是不断。一位外交官模样的顾客大笑着买下了一幅:

“这画得绝了!西班牙和英国的关系本来就脆弱,这幅画真是绝妙地抓住了他们的滑稽之处。”

然而,一位穿着华丽的英国绅士却冷哼一声:“这种讽刺未免太过分了,艺术也该有些分寸。”说完,他便转身离去,引得摊主们暗暗摇头。

晚上,工匠们带着复杂的心情回到了工坊。

“今天卖得不少,可听这些人的话,总觉得滋味复杂,”小张说,“有人懂咱们的用心,也有人只是图新鲜,甚至有人批评咱们的选择。”

“每个人的关注点不一样,”阿梁安慰道,“我们做的东西已经在传递一些讯息,这是好事。”

小李皱着眉头:“但我还是觉得,咱们的作品或许应该更有深度些,不只是引人发笑或吸引眼球。”

虾球师傅沉默了一会儿,缓缓说道:“深度不光靠内容,也靠传递方式。咱们的每件作品都代表了一种态度。

有人觉得浅薄,有人觉得深刻,这就是它们成功的地方。”

工坊里,讨论声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沉默的思索。窗外夜色渐浓,而天幕上的星光,仿佛也在低语着这片土地上工匠们的心声。

---

十一月的工坊,空气中多了一丝冬日的寒意,但工匠们的热情丝毫未减。天幕屏幕上又滚动着新的消息,像往常一样,大家围聚在屏幕下,听得津津有味。

“清国的阅兵式,”木匠小张第一个开口,“这次竟然是以‘谦逊’和‘正义’为主题。真有意思,这样的阅兵,不是为了炫耀武力,而是宣扬美德。”

“可惜这个主题可能不太适合我们,”裁缝阿梁摇了摇头,“谁会买跟阅兵相关的围巾?

不过,安哈尔特的事倒是个笑话,他们居然对马铃薯晚疫病的问题回应‘何不食肉糜’。”

画师小李不禁笑出声:“这是自找麻烦吧,这么轻飘飘的态度,能不挨骂?还有瑞典重读经典的讨论,他们觉得无聊也罢,

但我倒觉得可以用经典的主题设计些艺术品,既怀旧又深刻。”

“瑞典还有自由者起义的谈判,”铁匠老陈接道,“跟荷尔斯泰因的‘万国之春’那边有点呼应。

自由的浪潮看来要把整个欧洲都掀翻了。”

“西班牙那边的新闻也有意思,”小张补充道,“对失业者居然直接说活该,还打压英国在瑞典的影响力。

比利时更惨,被法国断了盟,真是成了孤家寡人。”

“英国的霍乱又来了,”虾球师傅低声说,“这种灾难的主题,总是让人无从下手。”

一阵短暂的沉默之后,虾球师傅拍拍手:“行了!别光顾着感叹,挑点有趣的动手吧。这么多事,总有能变成工艺品的好题材。”

几天后,工坊里又忙碌了起来。木匠小张根据荷尔斯泰因的“万国之春”设计了一套自由主题的木雕,雕刻了一群手持旗帜、面带希望的年轻人,高举的旗帜上刻着“自由与团结”几个字。

他的作品充满了动感与激情,让人不由自主地想起革命的浪潮。

裁缝阿梁则以清国阅兵为灵感,制作了一款“谦逊与正义”主题的刺绣披风。

披风设计简洁,上面绣着两个站立的抽象人形,一个低头表示谦逊,一个手持天平象征正义,颇具哲理意味。

画师小李创作了一幅讽刺安哈尔特“何不食肉糜”的插画。

画中,衣衫褴褛的农民捧着腐烂的马铃薯,抬头望着高坐在城堡阳台上的贵族,贵族手里举着一块鲜美的肉派,满脸笑容地俯视农民,画面既幽默又刺痛人心。

此外,还有几件作品分别涉及瑞典的重读经典、比利时的外交孤立和英国霍乱扩散的主题。每件作品都用独特的方式传递了工匠们对这些新闻的解读。

市场再次沸腾起来。自由主题的木雕吸引了许多年轻人,他们围在摊位前赞不绝口。

一位青年学生拿起一件雕刻,目光炯炯有神:“这不仅是艺术,更是信念。我要买下它,摆在我的书桌上,提醒自己为自由奋斗。”

然而,也有一位中年商人冷笑着走过:“自由?在市场里谈自由,真是讽刺。”

刺绣披风则吸引了不少有文化修养的顾客。一位儒雅的老先生摸着披风上的刺绣,满意地点头:“谦逊与正义,真是美德的体现。我愿意买一件,送给我的学生们。”

“这披风虽然好看,但太抽象了,”一位年轻女性遗憾地说,“要是花纹再复杂点,也许会更符合我的审美。”

插画摊位前,人群发出阵阵笑声。一位农夫模样的顾客看着插画,指着画中的贵族哈哈大笑:“这简直是安哈尔特的写照!我得把它带回村里,让大家看看。”

一位衣着华丽的绅士却摇头叹息:“艺术不该这么浅薄,应该传递更多的希望,而不是一味嘲讽。”

晚上,工匠们回到工坊,围坐在一起,讨论着一天的经历。

“木雕卖得不错,但我听到有些人说咱们是在贩卖理想,不切实际,”小张皱眉道,“自由的主题这么敏感,咱们是不是该更谨慎些?”

“刺绣披风也有类似的问题,”阿梁点头附和,“有人觉得太简单,有人觉得太复杂,这真是众口难调。”

“嘲讽的插画一直都是争议最大的,”小李叹了口气,“但我觉得,有人笑,有人骂,这就是它的力量所在。”

虾球师傅捻着胡子,沉思片刻,说道:“咱们的手艺,不是为了讨好所有人,而是为了表达自己。

有人批评,是好事;有人赞赏,更是好事。最怕的,是没人理会。继续干下去,把想说的话说出来。”

工坊里再次安静下来,只有工具碰撞的声音在冬夜中清晰可闻。工匠们的讨论虽未达成共识,但他们的双手和创意,已然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自己的印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