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明远对周围的质疑和愤怒恍若未闻。他理解这些反应,任何颠覆性的认知都需要时间去消化。他只是在心中默默记录着星海系统扫描反馈的各项数据流:材料应力分布、热传导效率、电磁场泄露点、结构共振频率……这些常人无法感知的信息,在他脑海中构筑起飞船最真实的“健康模型”。他指出的每一个问题,都是模型中标红的“病灶”。
**聚焦核心:六条歧路与沉默的追随**
初步的“体检”告一段落,许明远马不停蹄地投入到了那两道核心难关的攻坚中。关于1号舱压平衡难关,他结合扫描数据和王院士团队的研究基础,很快提出了一个颠覆性的“自适应泄压-补压协同机制”方案,虽然大胆,但逻辑严密,让王院士在震惊之余看到了希望,团队立刻投入验证。
真正的挑战在2号难关——姿态控制抗强电磁干扰(Emp)。
当许明远将精神集中在这个问题上,试图从星海系统中获取明确的解决方案时,反馈回来的信息却让他心头一沉。
以往如同指路明灯般清晰的光幕,此刻却呈现出**六条**截然不同、却又都闪烁着理论可行光芒的技术路径!每一条路径都指向一个可能的解决方案,涉及不同的芯片架构、屏蔽材料、滤波算法、甚至底层控制逻辑的重构!更关键的是,星海系统罕见地给出了提示:**“方案可行性受当前位面材料工艺极限、微观不确定性及未知干扰源频谱特性影响,最优解需实验验证。”**
这意味着,没有标准答案!需要试错!
许明远深吸一口气,压下心中的波澜。他将这六个方案的核心思想、技术要点、所需资源以及潜在风险,用极其工整的字迹,密密麻麻地写满了基地能找来的所有移动白板!整整六块白板,如同六幅通往未知的星图,矗立在最大的实验室内。
当王院士、李总工(虽然愤然离场,但终究放心不下项目,又沉着脸回来了)以及其他核心科学家工程师们,被召集到实验室,看到这六块写满了前所未闻、却又逻辑自洽的解决方案的白板时,整个空间陷入了死一般的寂静。
之前的不屑、愤怒、质疑,在这一刻被一种纯粹的、无法言喻的**震撼**所取代!
这六条路径,每一条都跳出了他们固有的思维框架,每一条都蕴含着令人惊叹的奇思妙想!有些涉及他们从未想过的量子退相干抑制技术,有些提出了匪夷所思的分布式异构计算冗余架构,有些则指向了极端条件下材料的本征电磁屏蔽特性优化……
这哪里是信口开河?这分明是打开了一座他们从未想象过的技术宝库!
“这……这些都是你想出来的?” 王院士的声音带着一丝颤抖,手指无意识地抚过白板上的公式。
李总工张了张嘴,想说什么,却最终化作一声长长的、复杂的叹息。他看向许明远的目光,充满了审视、探究,还有一丝连他自己都不愿承认的……佩服。
从开始的绝望,到对许明远“轻狂”的不抱希望,再到此刻目睹这六条可能通向光明的歧路……科学家们的心态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质疑并未完全消失,但一种更强大的力量占据了上风——对真理的渴望,对解决问题的执着!
“许教授,”王院士代表众人开口,语气前所未有的郑重,“我们该怎么做?”
许明远指着六块白板,声音带着一丝沙哑,却异常坚定:“没有最优解,只能试!我们需要分组,对这六个方案进行并行验证!我需要各位的帮助,需要基地所有的资源!”
没有豪言壮语,只有最务实的行动指令。这一次,没有人再质疑,没有人再离场。李总工默默挽起了袖子,走到一块白板前:“这个方案涉及芯片架构,我来负责验证组一!” 张工、刘工,还有其他工程师,纷纷主动请缨,迅速分成了六个攻坚小组。
以许明远为核心,一群在国内各自领域都是泰山北斗的科学家和顶尖工程师,心甘情愿地当起了“下手”,投入到了这场与时间赛跑的残酷试错中。
观察室内,“苍穹”首长看着下方实验室里那高效运转、目标一致的场景,看着被众人簇拥在中央、不断在白板上演算和下达指令的年轻身影,他放下了手中的茶杯,第一次微微点了点头。他拿起保密电话,低声吩咐了几句。很快,他日常处理其他国务的文件被送到了观察室。他决定,就在这里,陪着这群人,看着这道难关被攻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