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章 赤子之心·破局金匙(2 / 2)

突然,一位年轻的焊接工程师推了推眼镜,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构想:“李院士,各位老师,或许…我们可以试试‘引流冷冻焊接’?”

“引流冷冻?” 众人一愣。

“对!” 年轻工程师快速在白板上画着示意图,“先用特制的速凝耐压材料(类似水下水泥)在裂缝周围快速构建一个临时‘围堰’,将渗水引流集中到一个可控的点。然后,利用液氮喷射,在极短时间内将裂缝周围的海水和钢板表面急速冷冻至零下几十度,形成一个坚硬的‘冰塞’,暂时止住水流。在这个极短的‘时间窗口’内,由经验最丰富的潜水焊工进行快速点焊!焊一点,冻一点,逐步推进!虽然效率低,风险高,但可能是目前唯一可行的方案!”

这个方案匪夷所思,充满了不确定性!但经过激烈的争论和模拟推演,李院士拍板了:“没有更好的办法了!就按小刘的方案准备!立刻调集全国最好的水下焊工和所需特种材料!孙工,你那边,立刻组织人手,准备配合!”

很快,特种速凝材料、液氮喷射装置和最优秀的潜水焊工团队名单及详细操作手册,通过加密信道发到了“东海号”上。同时,李院士亲自坐镇,通过卫星视频,实时指导孙建国进行前期的裂缝清理、围堰构建准备。

**家书抵万金:温暖的灯塔**

当船队在风暴后的疲惫和物资匮乏中艰难前行时,林晚晴敏锐地捕捉到了船员们的精神状态。她知道,钢铁的意志也需要温暖的支撑。她再次发起了“一封家书·温暖归航”的特别行动。

这一次,行动规模更大。她联合了多家主流媒体和妇联组织,发动船员家属、中小学生甚至普通市民,为“远望号”船队的勇士们书写祝福卡片、录制加油视频、准备家乡的特产小礼物(耐储存的)。她亲自撰写了一篇充满深情的通讯《万里同舟心:致大洋深处的亲人》,讲述了船员们在风暴中的英勇,以及祖国亲人对他们的牵挂和骄傲。

几天后,一个特殊的包裹通过外交邮袋,几经辗转,送达了“东海号”。当赵大勇船长在船员大会上打开这个包裹时,所有人都惊呆了!

里面是厚厚一摞五颜六色的信件和卡片,有稚嫩的儿童画,有娟秀的家书,有热情洋溢的鼓励信…还有一小包一小包真空包装的家乡小吃:四川的麻辣牛肉干、山东的煎饼、江南的梅干菜…甚至还有几盒滨城特产的鱼片!更珍贵的是几张刻录的光盘,里面是家人熟悉的面孔和声音:

“爸爸!我在电视上看到风暴了!你好勇敢!我和妈妈等你平安回家!”

“老赵!家里一切都好!别惦记!好好开船!全滨城的人都以你们为荣!”

“儿子!注意安全!妈给你晒了你最爱吃的红薯干,等你回来吃!”

粗糙的汉子们,捧着来自万里之外的家书和礼物,看着视频里亲人的笑脸,听着那熟悉而温暖的乡音,眼圈瞬间红了。有的背过身去偷偷抹泪,有的咧着嘴傻笑,有的把小小的卡片紧紧贴在胸口。连日来的疲惫、恐惧、委屈,在这一刻仿佛都被这浓浓的温情融化了。

水手长老王,一个在风暴中眉头都没皱一下的硬汉,此刻捧着一封女儿写的、画满了爱心和小船的信,手指微微颤抖,声音哽咽:“值了…他娘的,这一趟…值了!” 他小心翼翼地把信折好,塞进贴身救生衣的内袋里。

厨师长老李,看着视频里老伴絮絮叨叨让他注意身体、别光顾着给别人做饭,再看看包裹里那包他家乡的霉豆腐,布满皱纹的脸上笑开了花,转身就钻进了厨房:“今晚加餐!给兄弟们弄点家乡的味道!”

**尾声:破晓的启航**

一周后。

陈铮颤抖着手,看着银行账户上刚刚到账的五千万美金,长长地舒了一口气,仿佛卸下了千斤重担。他立刻拨通电话,安排物资补给船以最快速度前往预定海域汇合,同时支付了紧急维修和水下焊接团队的费用。

“东海号”上,孙建国带着挑选出来的精干小队,穿着厚重的潜水装备,在相对平静的海域,开始了惊心动魄的“引流冷冻焊接”作业。液氮喷射的白色雾气弥漫,刺骨的寒冷隔着潜水服都能感受到。经验丰富的焊工在狭窄的“冰塞”窗口内,如同在刀尖上跳舞,精准地进行着每一次短暂而关键的点焊。李院士在视频那头屏息凝神,实时指导。每一次成功的焊点,都引来一阵压抑的欢呼。

夕阳西下,将海面染成一片金红。伤痕累累但重新焕发活力的船队(“泰山号”修复归队),在补充了充足的淡水和物资后,再次整装出发。主拖缆换上了新的,“远望号”舰体那条致命的裂缝,也在高科技与无畏勇气的结合下,被暂时牢牢封住。

赵大勇站在舰桥,看着雷达屏幕上代表祖国方向的东方,拿起高频,声音沉稳而充满力量:

“全体船员注意!‘东海号’、‘定海号’、‘泰山号’!目标:祖国滨城港!航向:正东!全速…前进!”

低沉而雄浑的汽笛声再次划破大洋的宁静,三艘拖轮开足马力,牵引着“远望号”这艘承载着无数人梦想与牺牲的钢铁巨兽,劈波斩浪,向着太阳升起的方向,坚定地驶去。风浪或许未尽,但归家的路,已在脚下延伸。赤子之心汇聚的力量,终将照亮这万里归航的最后征程。

**(第四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