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百将士竟皆因朱棣一人之威而难以抬头。

朱棣冷视众人,仅哼了一声,转向李武说:“烦请先生留意外城,莫让火势扩散。”

李武点头:“陛下放心,火势尽在我控。”

闻此言,朱棣安心,持剑缓步至守备使前:“起身,告诉朕,是谁暗助我那不成器的侄儿!”

朱棣语调平静却威严,众将士闻言皆低头不敢直视。

守备使更是惊惧,呼吸急促,额头冷汗不断滑落,声带颤抖:“据臣所知,江南布政使、北平文人世家,及南京数位富商,皆支持建文陛下……”

毫无迟疑,他将叛军中助力朱允炆者悉数供出。

即便未见朱允炆身影,但朱棣与李武现于此,结果已定。

他们败了,纵然擒获二人,亦无建文帝可继位,一切徒劳。

朱棣听后,脸色骤变,几乎咬牙切齿:“怪不得朱允炆如此迅速拿下南京!原来南京竟有大半官员与他为伍!”

此事原历史中从未发生。因李武相助,朱棣攻占南京仅耗时不足半年。

朱允炆仓促登基、迁都后,南京城内仍有不少人心向旧主。朱允炆一动,便有人响应。原本镇守南京的徐辉祖因迁都留在北平,与此事无涉。朱允炆趁南京守备空虚,轻易拿下此城。守备使闻朱棣言辞,惶恐低头不敢抬视。李武则轻拍朱棣肩头安慰,低声说道:“陛下安心,建文帝已亡,无人可投,这些人不过欲保自身权贵地位,现下唯有一途,归顺陛下。”朱允炆被送往荆州,再无威胁,明朝大局尽归朱棣。

这些反叛者追随朱允炆,不过贪其优待文士之举,对其行为多有纵容。若想维持贵族身份,他们只能选择归附朱棣。看到**火、朱允炆死讯及朱棣之后,他们自知该作何选择。这也正是李武与朱棣大胆行事的原因。朱允炆既亡,叛乱动力尽失。朱棣听后点头,温和回应:“先生有何见解?”

李武摇头示意不必顾虑自己,直言道:“臣虽怜悯生命,却深知事理。陛下若决心处置,臣亦无异议。谋逆大罪,株连九族皆为常例。”朱棣沉思片刻,决定以杀领头者警示天下,余者罢职流放。

先生以为此事处置得当?

李武微微颔首,仅吐出一字:“行。”

内心却略感诧异,未曾想朱棣竟如此宽厚,竟未取这些无关者性命。

稍作思索,他便明了。此次朱棣得胜攻占南京,登基亦获朱元璋首肯,心中并无芥蒂。且朱棣与朱允炆叔侄相认,更出了一口恶气,行事风格自然趋于温和。

跪于一旁的守备使闻得君臣对话,得知尚有生机,面露狂喜。

他奋力叩首,即便额上血痕顺颊而下亦全然不顾,口中连连高呼:

“谢陛下恩德!谢陛下恩德!”

其身后众属官亦齐齐跪拜,脸上尽显劫后余生之庆幸。

他们不过是受朱允炆胁迫反叛,非核心叛党成员,能保全性命已感满足。即便被迫反叛,亦深知所犯罪责之重,朱棣此举实为大恩。

朱棣瞥了眼伏地的守备军,对领头者说道:

“起身,随朕去查探那些背叛建文的逆臣!”

火势仍在蔓延,已有更多旧臣知晓建文帝驾崩噩耗。朱棣率侍卫至建文府邸前。

这些叛逆旧臣皆为南京权贵,甚至与北平朝臣多有亲缘。此次,朱棣脸色阴沉,手握长剑质问:

“朕待尔等不薄,即便攻下南京,职位依旧,待遇不变。何以背叛?”

朱棣身形如冬日寒风,冷冽逼人。简短数语,令群臣战栗。一股彻骨寒意笼罩全场,连火焰环绕中亦觉冰凉。官员见朱棣身披龙袍,威严四溢,不由自主跪下。

“冤枉啊!陛下,我们只是被建文帝逼迫!”

“没错!没错!建文帝率领近十万大军,南京城根本守不住!”

领头的南京布政使涕泪纵横,抱住朱棣大腿哭诉冤情,周围官员也纷纷随声附和,乞求宽恕。

然而,朱棣对此毫无怜悯。

一脚将跪抱其腿的布政使踹飞数米,众人噤若寒蝉,无人再敢开口。

朱棣手握长剑,怒视被踢翻的布政使,咆哮道:

“若叛军攻至南京,你们打不过难道也要开门投降?若他们屠戮百姓、祸乱天下,你们是否又要装聋作哑?为了保全**便视而不见?为了荣华富贵就逆来顺受?”

声震天地,大臣们头痛欲裂。

朱棣从未如此愤怒。这些人虽未直接参与靖难,但作为建文旧臣,心怀异志。朱棣已网开一面,未追究其职务,他们却仍心存不满,妄图助建文复位以谋高位。

如太祖朱元璋所言,建文帝资质平庸,易听信佞臣之言。这些人投靠建文,不过是贪图昔日宽松政策带来的利益,幻想复国后重获开国功勋。

可惜,这一切仅维持十余日。朱棣北返南下,建文帝生死未卜。

官员们战战兢兢,抬头望向朱棣,见他叹息一声,缓缓说道:

“你们背叛朝廷,犯下大逆之罪,本当满门抄斩。但建文帝已被击毙,未酿巨祸。若即刻归降,可免牵连家人。其余被迫跟随者,流放三千里。”

这是朱棣与李武商定的结果——只惩首恶,不伤无辜。

众官面色惨白,却无人敢异议。因为他们深知,这已是朱棣最大的宽容。

“叩谢陛下仁慈!”

最终,为首的官员纵身跃入烈焰,**而亡。

不少官员目睹这一幕惊恐万分,瘫坐在地,大声呼喊北平城内某位长辈的官职名号。可惜,在朱棣面前这一切毫无作用。

参与叛乱的二十一名主谋,全被守备使及其手下投入火海。至此,朱允炆谋反的主要大臣全部葬身火海,无人幸免。

剩余朱允炆的部下及帮凶,朱棣并未亲自处置,而是唤来守备使吩咐:

\"剩下这些人,按律定罪,流放者遣往北方。\"

\"几日后,我会派新大臣镇守南京,届时你与他共同办理后续事务。\"

守备使心领神会,立刻跪谢:\"臣遵旨,必捉拿所有叛逆,依法处置!\"

朱棣未再理会守备使,将手中长剑掷于地面,拍净手上血迹后走向李武,语气柔和:

\"李先生,此事已毕。\"

\"烦请施展神通熄灭火势,咱们一同回北平。\"

朱棣对这些人的结局已无兴趣,既然朱允炆及主谋已亡,余者不足为虑。

李武转身望向建文帝府邸,昔日辉煌如今化作火海,室内陈设想必已被焚毁。他轻点法诀,乌云骤起,雷电交加。

此乃地煞七十二法中的祈雨术,李武早已习得,今日终于得以施展。

顷刻间,乌云蔽日,大雨倾盆而下,滔天火势渐被浇灭。

李武缓步至朱棣面前,指尖轻点,运用禁水之法。

只见朱棣头顶似有无形屏障,雨水距其头顶不足一尺便分向两侧落下。

朱棣抬头见无异物,又看向李武,惊喜道:

\"先生法术,每次皆令朕叹服!\"

李武微微颔首,笑着摆手谦虚道:“陛下过誉,不过是雕虫小技,不足挂齿。”

他虽拥有系统,能通过签到获取地煞七十二神通,却始终不确定世间是否还有其他人掌握这些秘术。诸如战国鬼谷子、秦汉黄石公、三国诸葛亮以及宋末张三丰等,他们的名号后世流传甚广,尤其张三丰传闻活逾两百岁,即便李武自身习得诸多奇技,也不敢说自己能媲美其长寿。此外,身为穿越者,他并不愿让朱棣对这些法术过分依赖。

暴雨倾盆中,两人站在废墟般的南京城前,大火正被雨水逐渐熄灭。朱棣凝视着满目疮痍的故都,神情复杂,向李武提议:“天快亮了,先生以为我们返回北平如何?”

李武心领神会,施展御风之术将朱棣托起,继而腾云而上。洁白的云朵承载着朱棣,周围景象化为斑斓线条,空间仿佛流转于虚实之间。转瞬之间,二人已至北平,落于府邸之内。

即便这是朱棣第二次体验李武的腾云之术,仍忍不住赞叹:“先生所展现之仙法,实在令人叹服!”

李武沉默片刻,待朱棣落地后说道:“若陛下想在空中自在飞翔,我亦有法可助。”

他继续解释:“此法虽不及神通般日行千里,但即便是凡人也能操控自如。”

实际上,李武尚有隐情未表露,从北平到南京不过千余公里,现代飞机只需一个多小时。尽管不及腾云快捷,但差距不大。然而,在当前明朝的科技条件下,提及此事难免显得离谱。于是,他转向更为实际的话题,果然引得朱棣目光灼灼,兴趣盎然。

李武目光灼灼地看着朱棣,问道:“先生此言当真?”

朱棣兴奋地望向李武,听到肯定的回答后,露出了释然的笑容。

李武本以为只是随意一说,却没想到朱棣如此激动。但他也能理解朱棣的心情,毕竟自己展现过的术法确实令人神往。

东方渐亮,武光洒进庭院,朱棣望着天边的朝阳,自嘲一笑:“原想稍作休憩,看来没那福分了。”

他转身向李武发出邀请:“不妨与我一同上朝,看看如何处置那些文官?”

朱棣做了一个请的手势,李武略一点头,未加推辞。

以朱棣护短的性格,之前那些文官因朱高炽之事为难皇帝,如今朱允炆已亡,这些人定会受到严厉惩戒。

朱允炆执政时一味推崇仁义,盲目抬举文人,然而今日之后,他们的地位将不再稳固。

北平城中早朝钟声准时敲响,众官员在外等候,低声议论着局势。

一名身穿儒衫的文官面露忧虑:“今日怕是要因朱高炽之事受责难,如何是好?”

另一人不屑回应:“怕什么?背后还有天下儒生撑腰,建文帝在时尚且礼遇我们,朱棣岂敢妄动?”

“正是!若他真敢动手,我们便可投奔朱允炆,他素来宽厚,绝不会亏待我们。”

众人附和,对可能的后果满不在乎。

他们怎会料到,就在昨夜,李武与朱棣率军南下,朱允炆已败,南京城如今成了一片废墟。

参与叛乱的将领和大臣早已葬身火海,这些文官却还计划投诚朱允炆。

大殿内响起低沉而柔和的声音:“宣朝!觐见!”

朝堂大门徐徐开启,百官依次入内。

朱棣端坐龙椅,身旁是国师李武,二人注视着百官的到来。

明成祖朱棣登基后,鲜少出席朝会。攻占南京迁都后,他便随李武北伐,而北平的政务多由朱高炽负责。在场的大臣大多是建文帝旧臣,对朱棣并无好感,尤其是新出现的“太子”朱高炽,更是备受刁难。加之朱棣杀掉方孝孺,让不少文臣心生怨恨,朱高炽监国之路愈发艰难,甚至面临**宫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