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看到纪纲,嘴角浮现笑意,语气温和:\"免礼。\"

纪纲勇猛善战,随朱棣靖难立下大功。朱棣登基后,任命他为锦衣卫指挥使,赋予先斩后奏的特权。

纪纲站起,目光扫向李武,点头致意。

李武毫无反应,继续对百官说道:\"诸位,我的问题不必回答。陛下已委托锦衣卫查清一切。接下来请公公念出奏折中纪纲大人统计的百官家产。\"

李武看向宦官,宦官紧张地翻开奏折,颤抖着念出第一条:\"朝中百官,身家百万者,共三百五十余人。\"

第一句话出口,全场瞬间寂静无声。

朱棣本已稍显缓和的脸色再度凝重起来。朝堂之上,站满官员不过两百余人,这意味着几乎每位官员的家产都在百万两以上?

宦官注意到气氛愈发压抑,战战兢兢地看向朱棣。朱棣冷峻的眼神里透出不悦,仅吐出一个字:“念!”

宦官双膝发软,手中奏折似有千钧之重,颤抖着读出第二句:“朝中百官,家资五百万两者,逾二百三十人。”

大厅里鸦雀无声。大臣们低垂目光,甚至有人因恐惧而**。朱棣沉默不语,目光扫过跪地的群臣,心中已然明了,为何当初进入李武神通所见的景象——国库空虚,敌人压境,大臣们却哭诉贫困,一旦抄家,家财动辄百万,珍宝无数。

朱棣终于明白后世皇帝为何**至绝境。大明对这些人实在太宽容了!这些人跪在这里的哪里是什么朝廷官员,分明是一群世家豪族!

他忽然意识到李武此举的深意。还未等李武开口,朱棣便冷冷说道:“国师曾问尔等是否有人家资超百万,竟无人应答?难道你们要欺君不成?”

朱棣为解决朱允炆之事连夜南下,彻夜未眠。目睹百官隐藏的巨额财富,怒火更盛。

众臣噤若寒蝉,无人敢言。这时,廖镛忽然开口:“陛下,我等家产乃祖辈遗泽,加之个人辛劳所得,绝非贪赃所得。”

……

在场文官听到廖镛的话,投以钦佩目光。谁料廖镛敢于挺身而出。李武也用奇怪眼神看着他,低声嘀咕:“方孝儒的**都这般倔强吗?”

方孝儒因拒绝为朱棣起草诏书并公然辱骂,被朱棣处死,至今不过两个月。如今方孝儒门生又冒头了。

虽其言部分属实,廖镛确为德庆侯后裔。

德庆侯因太祖赐死留下诸多遗产,家底颇为丰厚。然而,其后代的财富积累与廖镛的努力经营并无太大关联。

朝中大臣大多拥有千顷良田,按大明律例需缴纳一成赋税。然朱元璋执政时规定有功名者免缴田赋,于是官员普遍无需纳税,而是将多余粮食换作银两。

若遇灾荒歉收,百姓迫于生存压力出售土地给乡绅,致使土地兼并加剧。失去土地的农民沦为佃农,而朝廷依律无法对其征税,最终造成明末经济崩溃,个别官员家财竟远超国库。调整税收制度正是李武新政的重要组成部分。

李武未及提出此议,仅废止八股取士便已引发世家权贵恐慌,若再加入此条,恐怕会激起更大反抗。他并不急于推行新政,自有长远打算。

李武望向跪伏于地的廖镛,见他坦然接受百官目光,全然不顾朱棣铁青面色,继续谏言道:

“建文帝在位时优待文人。若陛下执意废除祖制,动摇国本,臣唯有以死明志!”

廖镛言辞坚定,意在迫使朱棣抉择:要么放弃新政,要么与天下文人对立。

朱棣眉头深锁,脸色阴沉,转向李武寻求对策。李武虽内心愤慨,表面依旧镇定自若:“诸公反对新政,理由何在?八股取士固然选拔了众多人才,但未必能选出最适宜之人。”

“廖镛,试想你乃武将之后,却师从文人,岂非悖理?”

廖镛陷入沉思,李武环视群臣,不少武将亦随之疑惑。

“这……”

武将们仰起头望向李武时,目光中多了几分希冀。

在文人备受优待、科举制度僵化至极的时代,靠真刀实枪拼出军功的武将常遭冷遇。如今有人提出这一问题,众武将皆期盼李武能解决,令他们这些仅凭战功上位者看到希望。

朝廷上下分为三类:武勋官员、文人麾下武将及文人。武勋官员已被李武轻松争取,文人麾下武将尚在权衡。

李武说道:“八股取士虽选中部分贤才,但亦有不少只知死记硬背之人。”

“故此,我欲推行新政,改革科举,选出更多治国安邦之才。”

此言一出,文人内部亦有波动。

李武察觉文人神情变化,暗自感慨:果然,文人中亦有如谦般秉持正义者。

朱棣听后颇为钦佩:寥寥数语,便将齐心反对其改革的文人分化为四派。

接下来,即便朱棣也明白该如何行事——联合武勋将领,争取文人武将与文人中的正直之士,共同对抗顽固守旧的文人。

李武亦如此实施:“新政之下,武将可凭实际军功晋升,无需依附文人门下,统帅千军者不论出身或自学均可居高位。”

“文官亦然,不论门第高低,只需洞悉天下局势,擅长治国理策,纵未读四书五经亦可入朝为官。”

短短两句话,便使武勋将领、文人武将及文人中的清流纷纷归于李武阵营。

武勋将领多年心愿得以实现,文人武将不愿再受文人驱使,清流更是欢欣鼓舞:这一天终已到来!

当初站在此处的文人清流,无不怀揣报效朝廷、施展才华的理想。

然而,参与科举后发现试题尽是仁义道德而非经世致用之学,朝堂之上尽是只会应试的庸才而非实干之臣。

其中有人曾试图反抗,却均以失败告终。

最终留下的,都是或多或少妥协后的结果。

他们妥协后并未获得施展才能的空间,反而被这扭曲的体制进一步侵蚀,企图将他们改造为与既得利益者无异的存在。

此刻他们陷入矛盾:既不愿与腐朽之人同流合污,又不甘放弃已有的权益与机遇。

如今能让梦想成真的政策就在眼前,他们自然全力以赴把握机会。

众人注视李武的目光愈发热烈,全力支持他的革新行动。

见拥趸渐增,李武嘴角浮现笑意,于是着手稳步推行改革举措。

“自今日起,明朝废止八股取士,改以实用性考题取代,专挑贤能之才,诸位若有异议,请直言。”

李武再次重申新政要点,与往常不同的是,支持者人数有所增加。

“陛下,万万不可!”

众多真才实学者出列跪拜,他们是旧制的最大受益者,绝不愿新政施行。

李武与朱棣四目相对,彼此心意已然相通。

既然真心报国者皆支持变革,那么这些吸食大明精华的蛀虫自然毫无留存价值。

“诸位爱卿,赞同与反对新政者请各自分列。”

朱棣压抑怒气,沉声道。

文武百官稍作迟疑后迅速站队。

瞬时,朝堂上划出一道分明界限,约六成官员反对新政,四成中亦有人犹豫不定。

竟有如此多?

朱棣颇为失望:国师已详述利弊,仍有这般多人反对新政。看来,朝中奸佞确实不少。

此人贪享朝廷俸禄,却致国家深陷危机,必须清除!

朱棣厉声下令:“纪纲!”

“臣在!”

纪纲整肃仪容,俯身待命。

“当场反对新政者,立即拘押入狱,家产悉数充公!”

朱棣字字铿锵,掷地有音。

满朝官员震惊不已,即便新政拥护者亦未料到圣上如此决断,竟将两百余名官员一并抓捕。

朱棣话未尽,续道:“锦衣卫,于各地彻查,凡阳奉阴违者,与在场之人同惩!”

“遵旨!”

纪纲领命,锦衣卫迅速入场,直接带走朝堂文官。

第219章新科举!(求订阅)

“老王,近来忙啥呢?”

木匠张三注意到隔壁老王有些反常:以往午后总去酒楼,如今却待在家中默默无言。

老王本是书生王子任,科举屡败后转而以卖字画维生。为何近来不再摆摊?

面对张三的疑惑,老王叹息道:“唉,苍天有眼!”

“我多次应试,直指明朝官场弊端,却因不谙韵律、记不住四书五经落第。”

说到此处,老王眼中已含泪光:“年近四十,眼见国势渐衰,却无力回天,令人心痛。”

拭去泪水,老王说道:“听说圣上终于觉悟,要改革科举,废除八股取士,我想再试一次,顺其自然吧。”

于是,老王告别张三,前往科举考场。科举改革的消息早已传遍全国,喜忧参半。

有人庆幸才华终得施展,有人则惋惜多年苦读付诸东流。

李武并未全然打压那些抱怨的文人,毕竟谁也无法预测他们是否会成为反对者的先驱。

李武另有打算,欲利用这些人作为朝廷的喉舌,向百姓传达新政的优点。

起初,李武并未重视此点,直至朝堂上文人联合逼宫,他才意识到并非所有人都如朱棣般信任他,也不是所有人都能轻易理解他的政策深意。

李武于各地设立“教化院”,招揽寒门文人撰写文章及讲义,为百姓答疑解惑。

寒门长期受各派压制,现各派被朱棣囚禁,剩余者无力与有官方支持的寒门争夺话语权。

未曾料想,“教化院”最终竟成为舆论监督机构,在明处监察官员是否**。

自此,明朝监察体系由“教化院”与“锦衣卫”组成,一明一暗。

大批文人被捕入狱,在李武策划下,演变为寒门与学派间的斗争。

朱棣清除朝中反对科举改革的文人后,地方官员亦有**新政者,朱棣借助锦衣卫再次清查,导致官场空缺严重。

无奈之下,李武不得不提前推行新政科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