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传来一声呼喝,伴随急促的脚步声。

随着喊声,几十名重铠士兵蜂拥而上,簇拥着一人朝郑和逼近。

卡隆刚刚与郑和商谈完交易,便扬手示意,眼神透露出不容置疑的决心。

“要么把船卖给我,要么我动手强取。”

话音未落,卡隆的部下迅速集结,数千人将四周围得水泄不通。其中不乏全副武装、训练有素的精锐战士。从人数上看,直接攻取郑和的船似乎并非难事。

士兵们将郑和一行人团团围住,港口也被严密控制。郑和眉头微蹙,他本不想刚出海便遭遇此事。李武曾叮嘱过他切勿干涉他国事务,然而眼前的局面显然无法回避。

“战!大明无所畏惧!”郑和一声令下,麾下将士迅速布阵,严阵以待。

见此情景,卡隆明白和平交易已无可能,随即挥手下令进攻。

郑和想起李武留下的阵法图谱,立即指挥士兵严加防范。这种阵法由李武改良,专为以弱胜强设计,能在数量劣势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发挥战斗力。

明军迅速变换队形,形成多个小型战斗小组。敌人蜂拥而至,却被手持狼筅的士兵遏制在外围,随后长矛手抓住时机发起猛攻,迅速击溃来犯之敌。

即便有少数突破防线者,也被盾牌手阻拦,未能造成实质威胁。更不必说,经过李武改革后的明军已将火器视为重要武器。此刻靠港之际,船上火炮与士兵配发的火铳威力尽显。

“轰!轰!轰!”

密集的炮火让敌军伤亡惨重。伴随着阵阵呐喊,明**力完全压制住对手。硝烟弥漫间,敌方**堆积成山,血迹染红了沙滩。

尽管如此,敌军并未选择撤退。虽有部分士兵因恐惧而面露怯色,但在精锐督战队的驱使下,依旧前赴后继地冲锋。

激战持续,明军渐感压力倍增,开始出现伤亡。但面对源源不断的攻势,他们依然顽强抵抗。

他们手持锈迹斑驳的武器,身披单薄外衣,蜂拥而上,不断冲击着明军防线。明军的队列宛如暴风雨中的树林,在一波波攻势下逐渐显露出裂隙。

顺着这些裂隙,敌军潮水般涌入,挥舞着老旧武器攻击明军将士。

\"轰——\"

一声巨响划破战场,郑和下令集中所有舰炮火力,将目标锁定在最危急处。分散的炮口迅速转向,形成统一攻击点。万炮齐发,震耳欲聋。

突遭重创的敌军攻势顿挫,战场局势得以喘息,满地尸首与流淌的鲜血昭示着战况惨烈。

残肢断体遍布战场,硝烟弥漫间透出令人窒息的气息。此景震慑全场,明军稍显从容,而初见此状的土邦士兵则完全失神,停滞原地。

趁此良机,明军再度反击,大量敌军被击毙。

局势愈加明朗,明军步步紧逼,敌人士气渐溃。一名士兵率先抛下武器仓皇逃窜,继而多人效仿,四散奔逃。

卡隆伫立高台,眉宇深锁。他本料到行动代价巨大,却不曾想损失超出想象。巨额投入之下,若再无收获,实难接受。

他毅然决然,调动最后王牌。

\"铿锵……\"

金属交鸣声中,杂兵退开,一名特殊战士现身。他身披罕见铠甲,在日光下熠熠生辉,整体为整块铁板打造,仅关节处留有活动空间。

若李武在此,定会认出这是板甲衣。

蒙古西征后,将东方的札甲技术传入欧洲,欧洲对其加以改良,形成了板甲。

随着技术进步,板甲最终演变为世人熟知的西方标志性装备——板甲。

此时西方已研发出板甲,此处能找到板甲或许因盔甲商淘汰旧货所致。

这些铠甲几经辗转,从奥斯曼帝国流入印度。

印度虽无制造此铠甲技术,却视其为珍宝。

卡隆不惜代价高价购得这批板甲,以此武装起的精锐部队助他在各土邦之争中占据上风。

“出击!”“铿锵……”

伴随兵器交击声,身着板甲的土邦精锐士兵步步逼近,身后溃散的杂兵也被重新集结,遥望战场。

“噼啪——”

**击中板甲多被弹开,仅少量透过缝隙伤及士兵。

但彼时火器威力有限,未命中要害不足以致命。

“火炮,快!”

郑和见敌军逼近,心中亦感焦虑。

李武已卸下水师重甲,如今唯有海军陆战队仍配备札甲。

然而海军陆战队乃精锐部队,未随郑和探索队前来。

郑和可调动之兵力仅为水师普通士兵。

这些士兵未装备重甲,火器无用,近战亦处劣势。

“咔嚓……”

清脆刀刃破空声传来,一名明军士兵被斩为两段。

土邦精锐与明军交锋,立刻呈现一边倒的局面。

明**器与远程攻击毫无作用,而敌方武器却能轻易分割明军。

火炮刚用于填补防线缺口,此刻仍在装填。

明军在猛烈攻势下伤亡惨重。

如今战场上尸横遍野,鲜血横流。

局势仍未结束。

忽然,侧翼传来一阵兽吼。

一头巨兽跃出,其背上有骑士,手执长杆武器缓步推进。

象兵!

中国历史上曾有象兵,但因气候变迁,大象失去栖息地而逐渐消失。

印度之地,大象依旧繁盛,且已被人类驯服。如此巨兽,岂会不用于精锐部队?大象经驯化后,迅速组建起一支象兵队伍。皮坚肉厚、力大无穷的战象战斗力极强,骑手操控加之手中武器,足以轻易击溃靠近之敌。

战象步步逼近,速度骤增。如一座移动的肉山携雷霆之势冲来,其威力足以摧毁任何接近的对手。首轮冲锋之下,明军阵型即告崩溃,精锐土邦步兵蜂拥而上,将失去优势的明军尽数围歼。

“该死……”

郑和握紧双拳,愤然注视眼前的一切。明明占据主动,局势却瞬间逆转……

“全军撤回船上,舰炮待命,换装猛火油柜!”

郑和稍作迟疑,终下此令。猛火油柜乃宋代广泛使用的武器,以石油为基料,能喷射大量火焰。李武为郑和舰队配备此武器,却再三叮嘱不可滥用。此时代无大规模采油技术,船上亦无相关工匠,此物贯穿整场航行,用一分便少一分。

如今形势紧迫,郑和被迫启用。猛火油柜被放置于船头,士兵操作间,烈焰瞬间喷涌而出,将逼近的土邦士兵团团包围。战象被点燃,陷入狂暴,四处挣扎,失控攻击同伴。步兵铠甲着火,本应护身之物反成致命威胁。闪耀的盔甲被烧至通红,在士兵身上冒出浓烟。战士们挣扎惨叫,最终倒在战象脚下,化为肉泥。

终于,土邦军队攻势被遏制。郑和深知交易已无望,迅速下令起航。趁敌军尚未反应,立即撤离。水手、工匠及士兵匆忙操作船只离岸。在郑和不断催促下,船只缓缓启程。若猛火油柜能持续压制岸上敌军,则可等待其他船只完成出港准备。

印度,一片热带季风气候的土地。此刻正值雨季,暴雨如注。

郑和的舰队正激烈交战,猛火油柜喷射烈焰,将岸上的敌军压制得无法动弹。然而,突如其来的瓢泼大雨瞬间倾泻而下,浇灭了熊熊燃烧的火焰,也冲刷掉士兵身上的炙热痕迹。

士兵们重获生机,眼中燃起强烈的仇恨,迅速展开**。他们不顾一切地扑向岸边的船只,用工具猛砸船体,意图制造破绽。

“开火!”郑和果断下令。

密集的炮火瞬间撕裂敌阵,第一批冲上来的士兵被炸得支离破碎,尸骨无存。战斗暂时形成了僵局,双方隔空对峙。

“继续进攻!”卡隆高声呼喊,却无人响应。恐惧早已吞噬了战士们的意志,他们瘫坐在地,动弹不得。

郑和选择趁机撤离。此时此刻,冒险反击无异于自寻死路。

回到大明后,郑和向李武汇报了此行的挫折。原本计划顺利推进的航线因恶劣天气受阻,补给未达预期,损失惨重。李武沉思片刻,决定调整策略,另觅他途。

这情况怎么会变得如此奇怪?

被阿三击败了。

即便情报显示损失并不严重,为何还要迟疑是否继续推进?

李武思索片刻,最终提笔写下回信:“按原计划出发,途中可在已探明友好的区域补充物资。”

至于挑衅我们的阿三,李武实在无能为力。

如今的阿三不过是一群割据的土邦,与大明并无接壤。若李武直接对这些土邦用兵,大明未必能做到这一点。

就算绕道彻底征服阿三,你觉得大明真的有能力吗?

尽管大明的军事技术领先全球,但远征此地需翻越高山峻岭,而以当时的技术条件,即便成功翻越也难以解决后勤补给问题。

大明的武器虽先进,却还未达到绝对优势,一旦失去后勤保障,只能面临失败。

况且,李武还有更重要的任务:组建一支陆上探索队。

这支队伍将与海上环球航行舰队同步,从陆地出发,跨越山川河流,完成陆地上的环球之旅。

如何实现环球航行?

很简单,从东北启程,穿过仅十四公里的白令海峡抵达北美,经由格陵兰进入欧洲,最后从奥斯曼帝国或莫斯科公国返回。

这条陆上路线与海上航线不同,后者至少有一半已被证实安全可行,而前者从未有人尝试。

好吧,严格来说并非无人尝试,印第安人曾走过类似的路,但他们并未留下任何经验。

总之,李武决心组建这支陆上探索队。

队伍规模理论上远超海上舰队,总计三万人。

其中一万为士兵,一万为工匠、医生等技术人员,还有一万为后勤人员。

李武为这支队伍准备了充足的商品,以便沿途采购补给,同时传播大明文化,结交盟友。

他深知陆地行军与海上航行的差异,大量人口必然面临补给难题。

因此,队伍中配备了易于保存且能果腹的食物,如“守山粮”,一种在明末才问世的压缩食品。

生活总是充满变数,计划常因意外而偏离轨道。

李武正为远程探索队忙碌时,忽然接到消息——北方再次爆发叛乱。